【学党史 树新风】“我为群众办实事”之“组合拳”化解骨头案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06月04日 | ||
6月2日,在莱西法院姜山法庭的审判庭内,被告当场履行了136万元的给付义务,原被告双方握手言和,一场纠缠了17年的纠纷圆满化解。在场的民事审判和执行法官感慨道,多日的辛劳终见成效,审执联动让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更加真切。 延宕17年的纠纷 2004年,李某与黄某发生交通事故,双方负事故同等责任。李某腰部受伤入院治疗,后经司法鉴定李某的伤构成一级伤残,需终身护理。李某起诉,要求黄某赔偿医疗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及残疾辅助器具费等共计100万元。莱西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请求的后续治疗费及后期残疾辅助器具费用等,应待实际发生后另行主张,并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等损失830013.93元。 自此,李某陆续5次起诉,主张后续治疗费以及残疾辅助器具费。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由于被执行人在外地,财产线索较难获取,案件执行难度较大。莱西法院执行法官至今已执行十余次,但仍有部分案款未执行到位。 转变工作思路 面对双方近二十年来不断的诉讼、执行纷争,承办法官转变工作思路,迅速联系了负责前案的执行法官,双方决定共同采取行动,彻底打开双方心结,争取化解全部矛盾。 为全面了解原被告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预期,两位法官对原被告十几年来的数起案件卷宗进行了仔细翻阅,并与原被告当时的代理律师取得联系,详细了解案外细节,为成功化解案件打下基础。 联动调解化纠纷 开庭当日,执行法官带着多年的执行卷宗来到姜山法庭,与民事审判法官共同调处案件,给双方当事人讲清法律关系、讲明诉讼成本、讲透案件节点,一点点做当事人的工作。在沟通中,法官敏锐地捕捉到,双方均对无休止的诉讼、执行产生疲惫心理,也都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就为彻底化解纠纷提供了可能性。 两位法官因势利导,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反复沟通调解和释法说理,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连同之前执行案件在内,被告当庭支付原告136万元,双方纠纷一次性解决;未完全执结的案件由李某申请结案。 看到案款转入账户,原被告双方都卸下了心中的重担,纷纷表示,化解了多年的纠纷,未来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