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目前青岛市中院和各基层法院的普通程序案件一审审理都有人民陪审员的参与。昨天,记者从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市法院人民陪审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到6月底,我市将全面完成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我市各级法院的人民陪审员总人数达到1211人。此外,人民陪审员还将参加二审案件、行政案件的庭前调解以及全面参审减刑假释案件。今年底将实现中院人民陪审员陪审率达到40%,基层法院达到85%。
进展 人民陪审员6月底翻倍
去年下半年我市开始实施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通过单位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在全市符合条件的报名者中新选聘500名人民陪审员,加大工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社区居民等群体的比例,确保基层群众所占比例达到新增人数的三分之二。
“增选工作方案发出后,市民的报名热情很高,很多法院都超额报名,其中崂山区法院计划新增100多人,报名报了300多人。”市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高益民介绍,到今年4月30日,我市两级法院共有获得正式任命的人民陪审员882名,另有392名已经确定的人民陪审员人选正在办理增选手续。今年6月底将全面完成“倍增计划”,使我市人民陪审员总数达到1211人,占法官比例将达到116%。
市中院法官管理处处长逄振悦介绍,全市基层法院今年1至4月份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7685件,参审率达到81.31%,参审案件调撤率50%,人民陪审员人均参审案件7.7件。另外,市中院还试点了人民陪审员参与二审案件庭前调解、信访接待、执行听证和执行监督以及案件评查等工作领域,从去年开始至今年4月份,人民陪审员参与中院二审案件庭前调解457件,化解了大量矛盾尖锐的群众性案件,取得了良好效果。
完善 全面参审减刑假释案
记者了解到,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中坚持了“广泛”和“专业”的选任标准。“广泛”方面注重吸收不同行业、性别、年龄、民族的人员参加陪审工作,让更多群众直接参与到审判工作中来,未来还将力争农村每个村庄、城镇每个居委会都有一名人民陪审员,实现人民陪审员村庄、社区全覆盖。“这样有利于在群众中普及法律知识,使审判工作更透明。”高益民说。
“专业”方面注重从具备专业特长的专家学者中选任人民陪审员,满足审理疑难复杂案件、新类型案件的显示需要,发挥特殊专业特长陪审员的优势作用,与法官形成互补。对选任的人民陪审员将分类建库,按照“一般案件随机抽取、特殊案件分类抽取”的原则,确定人民陪审员参审的案件。
高益民介绍,今年我市法院还将探索提高人民陪审员在行政案件庭前调解阶段的参审率,全面实行人民陪审员对减刑假释案件的参审制,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二审案件庭前调解制度。
昨天的工作推进会上还提出推广崂山区法院的“人民陪审员管理系统”,构建全市法院上下联动、管理一体的人民陪审员管理系统,实现人民陪审员管理系统和法院审判业务系统、绩效考核系统三网“对接”。
权力 判案可提反对意见
“人民陪审员在参与案件审理的时候,与主审法官有同等的权力。”逄振悦告诉记者,人民陪审员主要参与除了简易程序和特殊案件、重大案件外的普通程序案件一审的审理,不能担任审判长,对参与审理案件的判决结果有提出意见的优先发言权。一般普通程序案件的审理是由一名法官和两名人民陪审员组成,判决结果一般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对案件的判决,由3人协商,意见达成一致才行。
“如果法官和人民陪审员对于判决结果的意见不一致,或者冲突比较大,这个案件就要交到法院的审判委员会研究后作出判决。”逄振悦说,也就是说,人民陪审员对将要作出的判决结果有提出“反对意见”的权力。
职能 人民陪审员有“强项”
人民陪审员主要担负5项职能。“首先是审判员的职能,参与案件审理并提出意见。”市中院法官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第二作用就是调解员,在案件审理程序中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这也是人民陪审员的“强项”,因为他们都来自基层,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婚姻、家庭、继承、借贷、邻里关系等方面的案件更有促进调解的先天优势。
第三个作用是监督员,对法官的办案起到监督作用,如果有法官徇私枉法,人民陪审员有权向法院举报;第四作用是信息员,比如一些纠纷案件中,人民陪审员也都在附近居住,可以有效收集和反馈案件相关信息;第五作用是联络员,可以充当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桥梁”,也承担着法院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人物1 法院与群众的“连心桥”
5年前退休在家的王东红一直没闲着,除了上老年大学,没事的时候还在家练练钢琴,谱个自己原创的曲子。对于这样悠闲的生活,王东红似乎并不满足。“虽然退休后的生活过的挺丰富,但是还是觉得缺点什么。”王东红说。直到去年年底,她像往常一样吃完早饭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突然看到一则消息,全市各个法院正在招募陪审员。一瞬间,王东红感觉机会来了。
她立马放下报纸,拨打了电话报名。报完名放下电话,在还没确定自己的就是陪审员的时候,王东红就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学习与陪审员有关的一切知识。经过各项考核,王东红如愿的成为了崂山区人民法院的一名陪审员。接到电话通知后,王东红激动了老半天,“其实我小时候就有做法官的梦,虽然没有真正的实现,但是做陪审员也算是圆了我的梦,而且退休后能用自己力量帮助到别人,发挥一些余热这才是最重要的。”王东红说。
之后,王东红就与其他的30名陪审员一起参加岗前封闭培训。培训的时间为期一周,这段时间里,法官、律师轮番给他们上课,宪法、民法、刑法……几部大法统统概括的讲了一遍。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让王东红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很庄重、神圣,所肩负的担子不轻。
虽然在上庭前,王东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当法院真的通知她要上庭陪审时,王东红还是心里一颤。接到上庭电话通知时,王东红正在家中大扫除。扣了电话,她立马冲到衣橱前,翻看自己的衣服,希望能找一件衣服能和法官开庭的装束一样庄重的衣服。但是反复试穿了几件衣服,都觉得太花哨。最终在衣橱的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一件好多年没穿过的西装,穿上之后,觉得这件衣服最得体。而这件衣服在日后便成了王东红的“战袍”,每次开庭的时候,她都会穿着它。
第二天,开庭的日子的到了。带着激动的心情王东红走进法院,当走到法庭门口时,王东红停住了脚步。王东红告诉记者,没退休前,她一直在一所初中学校从事行政工作。这辈子都没有进过法庭,对于法庭的印象也都是从电视里看到。现在庄严的法庭就在她的眼前,心里觉得无比的激动。
第一次审理的案件,王东红也是印象深刻。是一件有关保姆在雇主家盗窃的案子。保姆因为一时的财迷心窍,将雇主的一条价值3000多元的项链揣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于自己的犯罪事实,保姆也供认不讳。“案子比较简单,走的普通程序,但是坐在法庭上还是感觉有点蒙。”王东红笑着回忆当初的场景。
在审理的过程中,王东红认真的听着法官、律师、被告与原告之间的对话,就怕错过其中任何一个重要细节。休庭时,法官与她和另一位陪审员讨论案件的判决,虽然之前也有做功课,但是当遇到一些很专业的法律知识,王东红还是觉得一头雾水。“遇到这种情况,法官都会耐心为我们讲解,在反复商量中,对于量刑我们也有了一个统一的意见。”王东红说。
如今,经过20场案子的历练,王东红对于陪审工作早已了如指掌。“我们来自基层,接地气,与法官的作用正好互补。”王东红这样看待自己的角色,她觉得人民陪审员与当事人沟通存在天然的优势。她会从“民间的”角度,为法官提出补充意见。
人物2 “陪审”不是“陪衬”
作为李沧区人民法院的陪审员,刘生世已经干了足足有6年。早已成为陪审员中的“老同志”。在这6年里,他共出庭陪审各类案件近4000多件,调撤率达到85.6%。2012年以来连续2年,62岁的他被青岛市中级法院评为优秀人民陪审员。
年轻时,他曾是工厂的长,搞过工程建筑,以工代干当过乡司法所长,在职工大学学过三年法律,退休后又在社区做过法律顾问,直到2008年开始做陪审员。因为刘生世在陪审中能吃苦、努力,处理案件不外行,而且有时能起到独特的作用,法官们开庭都愿意叫他陪审。法官们都说,老刘当陪审不“陪衬”,是货真价实的工作伙伴。
刘生世是一个热心肠。做陪审员时不用说,就是在平日,他也愿意和街坊邻里拉拉家常,调解家庭纠纷。2013年6月的一天,刘生世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见到三个人围着一个医生大吵大闹,十几个人围观但无人劝阻。他经过了解,弄清了原因,一个病人日前在该站打针时发生休克,虽经医院抢救已无大碍,但家属与服务站因医疗事故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刘生世亮明身份,和双方当事人沟通,以法律知识和在法院向法官们学习的调解技巧,主持调解,最后使双方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起草并让双方签署了协议书,责任方交了赔偿金,及时制止了一起可能扩大的纠纷。
——本文载于2014年5月20日《青岛早报》3版
早报讯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目前青岛市中院和各基层法院的普通程序案件一审审理都有人民陪审员的参与。昨天,记者从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市法院人民陪审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到6月底,我市将全面完成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我市各级法院的人民陪审员总人数达到1211人。此外,人民陪审员还将参加二审案件、行政案件的庭前调解以及全面参审减刑假释案件。今年底将实现中院人民陪审员陪审率达到40%,基层法院达到85%。
进展 人民陪审员6月底翻倍
去年下半年我市开始实施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通过单位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在全市符合条件的报名者中新选聘500名人民陪审员,加大工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社区居民等群体的比例,确保基层群众所占比例达到新增人数的三分之二。
“增选工作方案发出后,市民的报名热情很高,很多法院都超额报名,其中崂山区法院计划新增100多人,报名报了300多人。”市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高益民介绍,到今年4月30日,我市两级法院共有获得正式任命的人民陪审员882名,另有392名已经确定的人民陪审员人选正在办理增选手续。今年6月底将全面完成“倍增计划”,使我市人民陪审员总数达到1211人,占法官比例将达到116%。
市中院法官管理处处长逄振悦介绍,全市基层法院今年1至4月份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7685件,参审率达到81.31%,参审案件调撤率50%,人民陪审员人均参审案件7.7件。另外,市中院还试点了人民陪审员参与二审案件庭前调解、信访接待、执行听证和执行监督以及案件评查等工作领域,从去年开始至今年4月份,人民陪审员参与中院二审案件庭前调解457件,化解了大量矛盾尖锐的群众性案件,取得了良好效果。
完善 全面参审减刑假释案
记者了解到,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中坚持了“广泛”和“专业”的选任标准。“广泛”方面注重吸收不同行业、性别、年龄、民族的人员参加陪审工作,让更多群众直接参与到审判工作中来,未来还将力争农村每个村庄、城镇每个居委会都有一名人民陪审员,实现人民陪审员村庄、社区全覆盖。“这样有利于在群众中普及法律知识,使审判工作更透明。”高益民说。
“专业”方面注重从具备专业特长的专家学者中选任人民陪审员,满足审理疑难复杂案件、新类型案件的显示需要,发挥特殊专业特长陪审员的优势作用,与法官形成互补。对选任的人民陪审员将分类建库,按照“一般案件随机抽取、特殊案件分类抽取”的原则,确定人民陪审员参审的案件。
高益民介绍,今年我市法院还将探索提高人民陪审员在行政案件庭前调解阶段的参审率,全面实行人民陪审员对减刑假释案件的参审制,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二审案件庭前调解制度。
昨天的工作推进会上还提出推广崂山区法院的“人民陪审员管理系统”,构建全市法院上下联动、管理一体的人民陪审员管理系统,实现人民陪审员管理系统和法院审判业务系统、绩效考核系统三网“对接”。
权力 判案可提反对意见
“人民陪审员在参与案件审理的时候,与主审法官有同等的权力。”逄振悦告诉记者,人民陪审员主要参与除了简易程序和特殊案件、重大案件外的普通程序案件一审的审理,不能担任审判长,对参与审理案件的判决结果有提出意见的优先发言权。一般普通程序案件的审理是由一名法官和两名人民陪审员组成,判决结果一般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对案件的判决,由3人协商,意见达成一致才行。
“如果法官和人民陪审员对于判决结果的意见不一致,或者冲突比较大,这个案件就要交到法院的审判委员会研究后作出判决。”逄振悦说,也就是说,人民陪审员对将要作出的判决结果有提出“反对意见”的权力。
职能 人民陪审员有“强项”
人民陪审员主要担负5项职能。“首先是审判员的职能,参与案件审理并提出意见。”市中院法官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第二作用就是调解员,在案件审理程序中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这也是人民陪审员的“强项”,因为他们都来自基层,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婚姻、家庭、继承、借贷、邻里关系等方面的案件更有促进调解的先天优势。
第三个作用是监督员,对法官的办案起到监督作用,如果有法官徇私枉法,人民陪审员有权向法院举报;第四作用是信息员,比如一些纠纷案件中,人民陪审员也都在附近居住,可以有效收集和反馈案件相关信息;第五作用是联络员,可以充当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桥梁”,也承担着法院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人物1 法院与群众的“连心桥”
5年前退休在家的王东红一直没闲着,除了上老年大学,没事的时候还在家练练钢琴,谱个自己原创的曲子。对于这样悠闲的生活,王东红似乎并不满足。“虽然退休后的生活过的挺丰富,但是还是觉得缺点什么。”王东红说。直到去年年底,她像往常一样吃完早饭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突然看到一则消息,全市各个法院正在招募陪审员。一瞬间,王东红感觉机会来了。
她立马放下报纸,拨打了电话报名。报完名放下电话,在还没确定自己的就是陪审员的时候,王东红就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学习与陪审员有关的一切知识。经过各项考核,王东红如愿的成为了崂山区人民法院的一名陪审员。接到电话通知后,王东红激动了老半天,“其实我小时候就有做法官的梦,虽然没有真正的实现,但是做陪审员也算是圆了我的梦,而且退休后能用自己力量帮助到别人,发挥一些余热这才是最重要的。”王东红说。
之后,王东红就与其他的30名陪审员一起参加岗前封闭培训。培训的时间为期一周,这段时间里,法官、律师轮番给他们上课,宪法、民法、刑法……几部大法统统概括的讲了一遍。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让王东红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很庄重、神圣,所肩负的担子不轻。
虽然在上庭前,王东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当法院真的通知她要上庭陪审时,王东红还是心里一颤。接到上庭电话通知时,王东红正在家中大扫除。扣了电话,她立马冲到衣橱前,翻看自己的衣服,希望能找一件衣服能和法官开庭的装束一样庄重的衣服。但是反复试穿了几件衣服,都觉得太花哨。最终在衣橱的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一件好多年没穿过的西装,穿上之后,觉得这件衣服最得体。而这件衣服在日后便成了王东红的“战袍”,每次开庭的时候,她都会穿着它。
第二天,开庭的日子的到了。带着激动的心情王东红走进法院,当走到法庭门口时,王东红停住了脚步。王东红告诉记者,没退休前,她一直在一所初中学校从事行政工作。这辈子都没有进过法庭,对于法庭的印象也都是从电视里看到。现在庄严的法庭就在她的眼前,心里觉得无比的激动。
第一次审理的案件,王东红也是印象深刻。是一件有关保姆在雇主家盗窃的案子。保姆因为一时的财迷心窍,将雇主的一条价值3000多元的项链揣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于自己的犯罪事实,保姆也供认不讳。“案子比较简单,走的普通程序,但是坐在法庭上还是感觉有点蒙。”王东红笑着回忆当初的场景。
在审理的过程中,王东红认真的听着法官、律师、被告与原告之间的对话,就怕错过其中任何一个重要细节。休庭时,法官与她和另一位陪审员讨论案件的判决,虽然之前也有做功课,但是当遇到一些很专业的法律知识,王东红还是觉得一头雾水。“遇到这种情况,法官都会耐心为我们讲解,在反复商量中,对于量刑我们也有了一个统一的意见。”王东红说。
如今,经过20场案子的历练,王东红对于陪审工作早已了如指掌。“我们来自基层,接地气,与法官的作用正好互补。”王东红这样看待自己的角色,她觉得人民陪审员与当事人沟通存在天然的优势。她会从“民间的”角度,为法官提出补充意见。
人物2 “陪审”不是“陪衬”
作为李沧区人民法院的陪审员,刘生世已经干了足足有6年。早已成为陪审员中的“老同志”。在这6年里,他共出庭陪审各类案件近4000多件,调撤率达到85.6%。2012年以来连续2年,62岁的他被青岛市中级法院评为优秀人民陪审员。
年轻时,他曾是工厂的长,搞过工程建筑,以工代干当过乡司法所长,在职工大学学过三年法律,退休后又在社区做过法律顾问,直到2008年开始做陪审员。因为刘生世在陪审中能吃苦、努力,处理案件不外行,而且有时能起到独特的作用,法官们开庭都愿意叫他陪审。法官们都说,老刘当陪审不“陪衬”,是货真价实的工作伙伴。
刘生世是一个热心肠。做陪审员时不用说,就是在平日,他也愿意和街坊邻里拉拉家常,调解家庭纠纷。2013年6月的一天,刘生世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见到三个人围着一个医生大吵大闹,十几个人围观但无人劝阻。他经过了解,弄清了原因,一个病人日前在该站打针时发生休克,虽经医院抢救已无大碍,但家属与服务站因医疗事故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刘生世亮明身份,和双方当事人沟通,以法律知识和在法院向法官们学习的调解技巧,主持调解,最后使双方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起草并让双方签署了协议书,责任方交了赔偿金,及时制止了一起可能扩大的纠纷。
——本文载于2014年5月20日《青岛早报》3版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早报讯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目前青岛市中院和各基层法院的普通程序案件一审审理都有人民陪审员的参与。昨天,记者从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市法院人民陪审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到6月底,我市将全面完成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我市各级法院的人民陪审员总人数达到1211人。此外,人民陪审员还将参加二审案件、行政案件的庭前调解以及全面参审减刑假释案件。今年底将实现中院人民陪审员陪审率达到40%,基层法院达到85%。
进展 人民陪审员6月底翻倍
去年下半年我市开始实施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通过单位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在全市符合条件的报名者中新选聘500名人民陪审员,加大工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社区居民等群体的比例,确保基层群众所占比例达到新增人数的三分之二。
“增选工作方案发出后,市民的报名热情很高,很多法院都超额报名,其中崂山区法院计划新增100多人,报名报了300多人。”市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高益民介绍,到今年4月30日,我市两级法院共有获得正式任命的人民陪审员882名,另有392名已经确定的人民陪审员人选正在办理增选手续。今年6月底将全面完成“倍增计划”,使我市人民陪审员总数达到1211人,占法官比例将达到116%。
市中院法官管理处处长逄振悦介绍,全市基层法院今年1至4月份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7685件,参审率达到81.31%,参审案件调撤率50%,人民陪审员人均参审案件7.7件。另外,市中院还试点了人民陪审员参与二审案件庭前调解、信访接待、执行听证和执行监督以及案件评查等工作领域,从去年开始至今年4月份,人民陪审员参与中院二审案件庭前调解457件,化解了大量矛盾尖锐的群众性案件,取得了良好效果。
完善 全面参审减刑假释案
记者了解到,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中坚持了“广泛”和“专业”的选任标准。“广泛”方面注重吸收不同行业、性别、年龄、民族的人员参加陪审工作,让更多群众直接参与到审判工作中来,未来还将力争农村每个村庄、城镇每个居委会都有一名人民陪审员,实现人民陪审员村庄、社区全覆盖。“这样有利于在群众中普及法律知识,使审判工作更透明。”高益民说。
“专业”方面注重从具备专业特长的专家学者中选任人民陪审员,满足审理疑难复杂案件、新类型案件的显示需要,发挥特殊专业特长陪审员的优势作用,与法官形成互补。对选任的人民陪审员将分类建库,按照“一般案件随机抽取、特殊案件分类抽取”的原则,确定人民陪审员参审的案件。
高益民介绍,今年我市法院还将探索提高人民陪审员在行政案件庭前调解阶段的参审率,全面实行人民陪审员对减刑假释案件的参审制,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二审案件庭前调解制度。
昨天的工作推进会上还提出推广崂山区法院的“人民陪审员管理系统”,构建全市法院上下联动、管理一体的人民陪审员管理系统,实现人民陪审员管理系统和法院审判业务系统、绩效考核系统三网“对接”。
权力 判案可提反对意见
“人民陪审员在参与案件审理的时候,与主审法官有同等的权力。”逄振悦告诉记者,人民陪审员主要参与除了简易程序和特殊案件、重大案件外的普通程序案件一审的审理,不能担任审判长,对参与审理案件的判决结果有提出意见的优先发言权。一般普通程序案件的审理是由一名法官和两名人民陪审员组成,判决结果一般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对案件的判决,由3人协商,意见达成一致才行。
“如果法官和人民陪审员对于判决结果的意见不一致,或者冲突比较大,这个案件就要交到法院的审判委员会研究后作出判决。”逄振悦说,也就是说,人民陪审员对将要作出的判决结果有提出“反对意见”的权力。
职能 人民陪审员有“强项”
人民陪审员主要担负5项职能。“首先是审判员的职能,参与案件审理并提出意见。”市中院法官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第二作用就是调解员,在案件审理程序中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这也是人民陪审员的“强项”,因为他们都来自基层,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婚姻、家庭、继承、借贷、邻里关系等方面的案件更有促进调解的先天优势。
第三个作用是监督员,对法官的办案起到监督作用,如果有法官徇私枉法,人民陪审员有权向法院举报;第四作用是信息员,比如一些纠纷案件中,人民陪审员也都在附近居住,可以有效收集和反馈案件相关信息;第五作用是联络员,可以充当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桥梁”,也承担着法院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人物1 法院与群众的“连心桥”
5年前退休在家的王东红一直没闲着,除了上老年大学,没事的时候还在家练练钢琴,谱个自己原创的曲子。对于这样悠闲的生活,王东红似乎并不满足。“虽然退休后的生活过的挺丰富,但是还是觉得缺点什么。”王东红说。直到去年年底,她像往常一样吃完早饭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突然看到一则消息,全市各个法院正在招募陪审员。一瞬间,王东红感觉机会来了。
她立马放下报纸,拨打了电话报名。报完名放下电话,在还没确定自己的就是陪审员的时候,王东红就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学习与陪审员有关的一切知识。经过各项考核,王东红如愿的成为了崂山区人民法院的一名陪审员。接到电话通知后,王东红激动了老半天,“其实我小时候就有做法官的梦,虽然没有真正的实现,但是做陪审员也算是圆了我的梦,而且退休后能用自己力量帮助到别人,发挥一些余热这才是最重要的。”王东红说。
之后,王东红就与其他的30名陪审员一起参加岗前封闭培训。培训的时间为期一周,这段时间里,法官、律师轮番给他们上课,宪法、民法、刑法……几部大法统统概括的讲了一遍。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让王东红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很庄重、神圣,所肩负的担子不轻。
虽然在上庭前,王东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当法院真的通知她要上庭陪审时,王东红还是心里一颤。接到上庭电话通知时,王东红正在家中大扫除。扣了电话,她立马冲到衣橱前,翻看自己的衣服,希望能找一件衣服能和法官开庭的装束一样庄重的衣服。但是反复试穿了几件衣服,都觉得太花哨。最终在衣橱的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一件好多年没穿过的西装,穿上之后,觉得这件衣服最得体。而这件衣服在日后便成了王东红的“战袍”,每次开庭的时候,她都会穿着它。
第二天,开庭的日子的到了。带着激动的心情王东红走进法院,当走到法庭门口时,王东红停住了脚步。王东红告诉记者,没退休前,她一直在一所初中学校从事行政工作。这辈子都没有进过法庭,对于法庭的印象也都是从电视里看到。现在庄严的法庭就在她的眼前,心里觉得无比的激动。
第一次审理的案件,王东红也是印象深刻。是一件有关保姆在雇主家盗窃的案子。保姆因为一时的财迷心窍,将雇主的一条价值3000多元的项链揣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于自己的犯罪事实,保姆也供认不讳。“案子比较简单,走的普通程序,但是坐在法庭上还是感觉有点蒙。”王东红笑着回忆当初的场景。
在审理的过程中,王东红认真的听着法官、律师、被告与原告之间的对话,就怕错过其中任何一个重要细节。休庭时,法官与她和另一位陪审员讨论案件的判决,虽然之前也有做功课,但是当遇到一些很专业的法律知识,王东红还是觉得一头雾水。“遇到这种情况,法官都会耐心为我们讲解,在反复商量中,对于量刑我们也有了一个统一的意见。”王东红说。
如今,经过20场案子的历练,王东红对于陪审工作早已了如指掌。“我们来自基层,接地气,与法官的作用正好互补。”王东红这样看待自己的角色,她觉得人民陪审员与当事人沟通存在天然的优势。她会从“民间的”角度,为法官提出补充意见。
人物2 “陪审”不是“陪衬”
作为李沧区人民法院的陪审员,刘生世已经干了足足有6年。早已成为陪审员中的“老同志”。在这6年里,他共出庭陪审各类案件近4000多件,调撤率达到85.6%。2012年以来连续2年,62岁的他被青岛市中级法院评为优秀人民陪审员。
年轻时,他曾是工厂的长,搞过工程建筑,以工代干当过乡司法所长,在职工大学学过三年法律,退休后又在社区做过法律顾问,直到2008年开始做陪审员。因为刘生世在陪审中能吃苦、努力,处理案件不外行,而且有时能起到独特的作用,法官们开庭都愿意叫他陪审。法官们都说,老刘当陪审不“陪衬”,是货真价实的工作伙伴。
刘生世是一个热心肠。做陪审员时不用说,就是在平日,他也愿意和街坊邻里拉拉家常,调解家庭纠纷。2013年6月的一天,刘生世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见到三个人围着一个医生大吵大闹,十几个人围观但无人劝阻。他经过了解,弄清了原因,一个病人日前在该站打针时发生休克,虽经医院抢救已无大碍,但家属与服务站因医疗事故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刘生世亮明身份,和双方当事人沟通,以法律知识和在法院向法官们学习的调解技巧,主持调解,最后使双方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起草并让双方签署了协议书,责任方交了赔偿金,及时制止了一起可能扩大的纠纷。
——本文载于2014年5月20日《青岛早报》3版
早报讯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目前青岛市中院和各基层法院的普通程序案件一审审理都有人民陪审员的参与。昨天,记者从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市法院人民陪审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到6月底,我市将全面完成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我市各级法院的人民陪审员总人数达到1211人。此外,人民陪审员还将参加二审案件、行政案件的庭前调解以及全面参审减刑假释案件。今年底将实现中院人民陪审员陪审率达到40%,基层法院达到85%。
进展 人民陪审员6月底翻倍
去年下半年我市开始实施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通过单位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在全市符合条件的报名者中新选聘500名人民陪审员,加大工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社区居民等群体的比例,确保基层群众所占比例达到新增人数的三分之二。
“增选工作方案发出后,市民的报名热情很高,很多法院都超额报名,其中崂山区法院计划新增100多人,报名报了300多人。”市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高益民介绍,到今年4月30日,我市两级法院共有获得正式任命的人民陪审员882名,另有392名已经确定的人民陪审员人选正在办理增选手续。今年6月底将全面完成“倍增计划”,使我市人民陪审员总数达到1211人,占法官比例将达到116%。
市中院法官管理处处长逄振悦介绍,全市基层法院今年1至4月份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7685件,参审率达到81.31%,参审案件调撤率50%,人民陪审员人均参审案件7.7件。另外,市中院还试点了人民陪审员参与二审案件庭前调解、信访接待、执行听证和执行监督以及案件评查等工作领域,从去年开始至今年4月份,人民陪审员参与中院二审案件庭前调解457件,化解了大量矛盾尖锐的群众性案件,取得了良好效果。
完善 全面参审减刑假释案
记者了解到,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中坚持了“广泛”和“专业”的选任标准。“广泛”方面注重吸收不同行业、性别、年龄、民族的人员参加陪审工作,让更多群众直接参与到审判工作中来,未来还将力争农村每个村庄、城镇每个居委会都有一名人民陪审员,实现人民陪审员村庄、社区全覆盖。“这样有利于在群众中普及法律知识,使审判工作更透明。”高益民说。
“专业”方面注重从具备专业特长的专家学者中选任人民陪审员,满足审理疑难复杂案件、新类型案件的显示需要,发挥特殊专业特长陪审员的优势作用,与法官形成互补。对选任的人民陪审员将分类建库,按照“一般案件随机抽取、特殊案件分类抽取”的原则,确定人民陪审员参审的案件。
高益民介绍,今年我市法院还将探索提高人民陪审员在行政案件庭前调解阶段的参审率,全面实行人民陪审员对减刑假释案件的参审制,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二审案件庭前调解制度。
昨天的工作推进会上还提出推广崂山区法院的“人民陪审员管理系统”,构建全市法院上下联动、管理一体的人民陪审员管理系统,实现人民陪审员管理系统和法院审判业务系统、绩效考核系统三网“对接”。
权力 判案可提反对意见
“人民陪审员在参与案件审理的时候,与主审法官有同等的权力。”逄振悦告诉记者,人民陪审员主要参与除了简易程序和特殊案件、重大案件外的普通程序案件一审的审理,不能担任审判长,对参与审理案件的判决结果有提出意见的优先发言权。一般普通程序案件的审理是由一名法官和两名人民陪审员组成,判决结果一般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对案件的判决,由3人协商,意见达成一致才行。
“如果法官和人民陪审员对于判决结果的意见不一致,或者冲突比较大,这个案件就要交到法院的审判委员会研究后作出判决。”逄振悦说,也就是说,人民陪审员对将要作出的判决结果有提出“反对意见”的权力。
职能 人民陪审员有“强项”
人民陪审员主要担负5项职能。“首先是审判员的职能,参与案件审理并提出意见。”市中院法官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第二作用就是调解员,在案件审理程序中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这也是人民陪审员的“强项”,因为他们都来自基层,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婚姻、家庭、继承、借贷、邻里关系等方面的案件更有促进调解的先天优势。
第三个作用是监督员,对法官的办案起到监督作用,如果有法官徇私枉法,人民陪审员有权向法院举报;第四作用是信息员,比如一些纠纷案件中,人民陪审员也都在附近居住,可以有效收集和反馈案件相关信息;第五作用是联络员,可以充当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桥梁”,也承担着法院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人物1 法院与群众的“连心桥”
5年前退休在家的王东红一直没闲着,除了上老年大学,没事的时候还在家练练钢琴,谱个自己原创的曲子。对于这样悠闲的生活,王东红似乎并不满足。“虽然退休后的生活过的挺丰富,但是还是觉得缺点什么。”王东红说。直到去年年底,她像往常一样吃完早饭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突然看到一则消息,全市各个法院正在招募陪审员。一瞬间,王东红感觉机会来了。
她立马放下报纸,拨打了电话报名。报完名放下电话,在还没确定自己的就是陪审员的时候,王东红就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学习与陪审员有关的一切知识。经过各项考核,王东红如愿的成为了崂山区人民法院的一名陪审员。接到电话通知后,王东红激动了老半天,“其实我小时候就有做法官的梦,虽然没有真正的实现,但是做陪审员也算是圆了我的梦,而且退休后能用自己力量帮助到别人,发挥一些余热这才是最重要的。”王东红说。
之后,王东红就与其他的30名陪审员一起参加岗前封闭培训。培训的时间为期一周,这段时间里,法官、律师轮番给他们上课,宪法、民法、刑法……几部大法统统概括的讲了一遍。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让王东红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很庄重、神圣,所肩负的担子不轻。
虽然在上庭前,王东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当法院真的通知她要上庭陪审时,王东红还是心里一颤。接到上庭电话通知时,王东红正在家中大扫除。扣了电话,她立马冲到衣橱前,翻看自己的衣服,希望能找一件衣服能和法官开庭的装束一样庄重的衣服。但是反复试穿了几件衣服,都觉得太花哨。最终在衣橱的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一件好多年没穿过的西装,穿上之后,觉得这件衣服最得体。而这件衣服在日后便成了王东红的“战袍”,每次开庭的时候,她都会穿着它。
第二天,开庭的日子的到了。带着激动的心情王东红走进法院,当走到法庭门口时,王东红停住了脚步。王东红告诉记者,没退休前,她一直在一所初中学校从事行政工作。这辈子都没有进过法庭,对于法庭的印象也都是从电视里看到。现在庄严的法庭就在她的眼前,心里觉得无比的激动。
第一次审理的案件,王东红也是印象深刻。是一件有关保姆在雇主家盗窃的案子。保姆因为一时的财迷心窍,将雇主的一条价值3000多元的项链揣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于自己的犯罪事实,保姆也供认不讳。“案子比较简单,走的普通程序,但是坐在法庭上还是感觉有点蒙。”王东红笑着回忆当初的场景。
在审理的过程中,王东红认真的听着法官、律师、被告与原告之间的对话,就怕错过其中任何一个重要细节。休庭时,法官与她和另一位陪审员讨论案件的判决,虽然之前也有做功课,但是当遇到一些很专业的法律知识,王东红还是觉得一头雾水。“遇到这种情况,法官都会耐心为我们讲解,在反复商量中,对于量刑我们也有了一个统一的意见。”王东红说。
如今,经过20场案子的历练,王东红对于陪审工作早已了如指掌。“我们来自基层,接地气,与法官的作用正好互补。”王东红这样看待自己的角色,她觉得人民陪审员与当事人沟通存在天然的优势。她会从“民间的”角度,为法官提出补充意见。
人物2 “陪审”不是“陪衬”
作为李沧区人民法院的陪审员,刘生世已经干了足足有6年。早已成为陪审员中的“老同志”。在这6年里,他共出庭陪审各类案件近4000多件,调撤率达到85.6%。2012年以来连续2年,62岁的他被青岛市中级法院评为优秀人民陪审员。
年轻时,他曾是工厂的长,搞过工程建筑,以工代干当过乡司法所长,在职工大学学过三年法律,退休后又在社区做过法律顾问,直到2008年开始做陪审员。因为刘生世在陪审中能吃苦、努力,处理案件不外行,而且有时能起到独特的作用,法官们开庭都愿意叫他陪审。法官们都说,老刘当陪审不“陪衬”,是货真价实的工作伙伴。
刘生世是一个热心肠。做陪审员时不用说,就是在平日,他也愿意和街坊邻里拉拉家常,调解家庭纠纷。2013年6月的一天,刘生世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见到三个人围着一个医生大吵大闹,十几个人围观但无人劝阻。他经过了解,弄清了原因,一个病人日前在该站打针时发生休克,虽经医院抢救已无大碍,但家属与服务站因医疗事故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刘生世亮明身份,和双方当事人沟通,以法律知识和在法院向法官们学习的调解技巧,主持调解,最后使双方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起草并让双方签署了协议书,责任方交了赔偿金,及时制止了一起可能扩大的纠纷。
——本文载于2014年5月20日《青岛早报》3版